在俄勒冈的废墟里,活着的不止暴走者

《往日不再(Days Gone)》是由 SIE 旗下 Bend Studio 开发、索尼发行的开放世界生存恐怖动作游戏,4 月登陆 PlayStation 4 平台,后又推出 PC 移植版。它以 “末日生存” 为核心,却跳出了传统丧尸题材的套路,用 “动态开放世界” 和 “情感驱动的叙事”,构建了一个既残酷又充满温度的末日图景。

核心设定:一场 “异变” 后的破碎世界
游戏的背景设定在 “大异变” 发生两年后 —— 一种未知病毒(或真菌)突然爆发,感染者(被称为 “暴走者”)失去理智,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现代文明。但不同于传统丧尸,“暴走者” 保留了部分生物本能:它们会因声音聚集、在夜间更活跃,甚至会形成数百只聚集的 “尸潮”(Horde),成为玩家最棘手的威胁。
幸存者则分成了不同势力:有人在废弃据点建立秩序(如 “铁汉营”),有人沦为掠夺者(如 “莱卡人”),有人选择独居荒野。而主角迪肯・圣约翰(Deacon St. John),一个前摩托帮成员,既不属于任何阵营,也没被末日磨掉所有人性 —— 他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:找到失踪的爱人莎拉。

玩法亮点:“生存” 不只是打怪,更是 “与世界共生”
作为开放世界游戏,《往日不再》的玩法设计始终围绕 “末日真实感” 展开,核心亮点有三个:
摩托:你的 “移动生命线”
迪肯的座驾(一辆改装摩托)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,而是生存的核心 —— 它需要加油(汽油需在废墟中搜刮)、维修(零件损坏会影响性能)、升级(加装储物箱、防滑胎等)。在广袤的俄勒冈荒野中,摩托是穿越雪山、森林、荒漠的唯一高效方式,甚至能帮你在被尸潮追击时 “极限逃生”(比如加速冲过断桥,或利用地形甩开追兵)。

动态威胁:没有 “安全区” 的世界
游戏的开放世界是 “活” 的:白天可能遇到拾荒者小队,夜晚会有更多暴走者出没;雨天会让摩托打滑,但能掩盖你的脚步声;而 “尸潮” 会随机移动(比如从森林迁徙到废弃小镇),你可能在搜刮物资时突然听到远处的嘶吼 —— 抬头就看到几百只感染者正朝你涌来。这种不确定性,让每一次探索都充满紧张感。

生存策略:“潜行” 比 “硬刚” 更重要
弹药和资源极度稀缺(尤其是前期),因此 “策略” 比 “火力” 更关键:你可以用玻璃瓶吸引感染者注意力,绕后用砍刀秒杀;用陷阱(如绊线炸弹)对付小股敌人;面对尸潮时,甚至需要提前规划路线(比如引到汽油桶堆放处,用火焰一次性清场)。游戏没有强制战斗方式,你可以做 “独行刺客”,也能组队(和 NPC 合作)清理据点,但所有选择都会影响资源获取和世界状态(比如清理掠夺者营地后,附近的幸存者会更安全)。

叙事:末日里的 “小人物史诗”
比起 “打怪求生”,《往日不再》的叙事更动人的是 “人性刻画”:
迪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“英雄”—— 他暴躁、冲动,会为了生存撒谎,却始终守着对莎拉的承诺。游戏通过他的视角,展现了末日里的 “众生相”:铁汉营的领袖 “牧师” 试图用信仰凝聚人心,却在权力中逐渐迷失;前医生 “酒鬼” 用酒精麻痹自己,却总在关键时刻救人;甚至反派 “莱卡人”,也有被末日逼疯的过往。
剧情没有 “拯救世界” 的宏大目标,而是聚焦 “普通人的选择”:迪肯在寻找莎拉的路上,会遇到 “救一个陌生人,还是保住自己物资” 的两难;会在看到被感染者围困的孩子时,放下 “独善其身” 的原则。这些细节让 “末日” 不再是背景板,而是映照人性的镜子 —— 最终你会发现,比起 “活下来”,“为什么活下来” 才是更重要的命题。

争议与亮点:它为何被称为 “被低估的佳作”
游戏刚发售时因 “前期节奏较慢”“任务重复感” 引发过争议,但随着剧情推进,其优点逐渐被认可:

画面与氛围:顶级的末日美学
俄勒冈的荒野风光被刻画得极具代入感 —— 秋天的枫叶林、雪山的暴风雪、废弃小镇的夕阳,甚至感染者身上的皮肤纹理、摩托驶过泥地的轨迹,都充满细节。配合环境音效(比如风吹过森林的呜咽、远处感染者的嘶吼),能瞬间让你 “沉浸” 在末日的孤寂中。

后期体验:从 “生存” 到 “救赎”
游戏后期的剧情反转(涉及莎拉的真相、病毒的秘密)和玩法升华(比如解锁更强武器后,终于有勇气正面硬刚尸潮),会让前期积累的情绪彻底释放。尤其是结局,没有 “完美拯救”,却用一个 “带着遗憾的和解”,让 “往日不再” 的主题(放下过去,接受现实)变得格外有力量。

一场 “有血有肉的末日之旅”
《往日不再》或许不是完美的开放世界游戏,但它用 “摩托 + 荒野 + 尸潮” 的组合,构建了一个足够真实的末日;用迪肯的故事,告诉你 “末日最可怕的不是感染者,而是人心中的绝望 —— 但最珍贵的,也是人心中的那点牵挂”。。如果你喜欢 “慢热但后劲十足” 的叙事,或是对 “生存策略 + 开放世界” 的组合感兴趣,这场 “骑摩托穿越末日” 的旅程,值得一试。

1.jpg

2.jpg

3.jpg

4.jpg

相关资讯